央广网4月28日消息(记者 吴佳怡) 日前,安徽合肥一景区称将于4月29日举办发呆大赛,参赛者只可以进行呼吸、眨眼、思考、咽口水等动作;不久前,某高校图书馆专门设置“发呆区”,供同学们休息、放空。这种鼓励“发呆”的行为一下引起了广泛热议。“发呆”是什么?
“发呆”往往被认为是不珍惜时间、不专心的表现,你可能不知道,掌握正确的“发呆”技巧,不仅能够提高创造力和记忆力,还能完成内心世界的自我探索,反思“三观”,好处多多。今天,就跟随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闫俊娟副主任医师一起学一学如何正确“发呆”。
来源:齐鲁晚报 孕期是女性生命中的重要阶段,不仅伴随着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心理上也容易出现波动和复杂反应。孕期心理健康不仅关乎准妈妈的身心健康,更直接影响到胎儿的正常发育和未来成长。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准父母更多关注身体生理的健康指标,没有注意到孕期心理的健康指标。
大众印象里,严肃安静的图书馆应该是学习文化、吸收知识的好地方,而发呆总是与呆滞、懈怠、空虚等消极词汇关联在一起,它俩怎么能扯上关系?但是跳出这个事件本身看,“发呆”不知从何时起,早已变成了一种有理有据的休闲方式。
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闫俊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些孩子因为经常发呆而被家长带到医院就诊。这些孩子的发呆通常发生在上课、写作业、考试等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有的孩子发呆还会伴有情绪变化,比如持续的情绪低落、暴躁易怒、学习效率下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