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用心中全部的爱,染成了我青春的色彩;您用执着的信念,铸成了我性格的不屈老师,我生命的火花里闪耀着一个您!李玫瑾教授在心理讲座中提到:孩子的问题往往是作为家长的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种行为和心理,一定家庭教育脱不了关系。
著名的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通过接触大量案例,经过多年的侦查实践发现:人在成年后的行为和心理,都是过去经历中的一个表现、一种折射,与幼时的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眼里有什么心里就有什么”。
当遇到有关未成年人的恶性事件发生时,人们惊诧、痛心的同时也不禁反思,家长、学校、社会,到底该怎样努力,才能把一个孩子安全、健康地抚养长大?未成年人犯罪有何心理特征?他们因何而犯罪?当今社会又该如何预防及惩戒未成年人犯罪?近日,央广网独家专访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
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如何教育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让由青春期引起的越轨行为止于青春期,需要教育者深入思考。
这几年,在抖音等平台经常刷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视频,她的教育角度跟别的育儿专家很不一样,她能从现有成年人的行为表现,往前推测人早年时的家庭教育、生活环境和背景,探索幼年积极正确的养育教导孩子,预防成年后的性格缺陷。
那些喜欢大脚怪、不明飞行物和鬼魂的人都有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坚信这些存在,但毕竟谁也没有看到过。那时候,我记得我对神秘事件和我们中的一些人可能拥有超自然力量的可能性非常着迷,例如阅读思想的能力,瞥见未来,或者突然进入另一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