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1880年生于天津,五岁那年,父亲去世。十八岁时,娶妻俞氏,并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二十五岁时,母亲去世。这一年,他已有两个儿子(他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出生后不久即夭折)。也是在这一年,他考取了东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于是,东渡日本。
今天在读《李叔同传》时,讲到在昔日好友许幻园由于时局动荡,与李叔同告别后,李叔同回想过去种种,创作了这首《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的《送别》道尽离别的眷恋与感慨,在文学与音乐的交融中,传唱百年、历久不衰。展览现场。2025年,正值《送别》创作110周年。
《清明》这首诗里,行人、酒家、牧童、杏花等,表面上都是诗中自然而然呈现的人和物,但其实都是特定的意象,表达着特有的含义与情感。中国古诗词讲究含蓄,多用意象表达情思,因此要读懂古诗词,就一定要先弄懂作品中意象的含义。
来源:新华社新华社香港4月22日电(孟佳、王瑞麟)“叔同故里 美哉平湖——李叔同纪念展暨平湖文化周活动”22日在香港中环集古斋开幕。“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不少人耳熟能详的歌曲《送别》正是由李叔同改写而成。被尊称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
中新网天津11月17日电(刘越)刚过下午两点,天津市大铜钱广场便已人潮涌动。11月的秋风挟着黄叶,吹过古朴的惠中饭店。忽然,人群中央走出一位着灰色长衫、拎着皮箱的俊秀青年。他站在原地张望了片刻,俯身询问一旁的陌生人:“请问,您听说过陈白露小姐吗?”“您知道她在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