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三江六岸历史休闲区建设,动工建设东莞记忆项目首开区。”这是2023年东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实施文化强市行动,着力提升东莞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备受关注与期待的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进展如何,体量多大,如何规划?
提到“莞城”这两个字,除了地理空间,是否还牵连着你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在这里,很多人曾漫步过开着各类小店的骑楼街,抚摸过城墙上红砂岩的斑驳,了解过莞城早期商业的兴盛,但还有更多故事,隐藏在时光里,不为多数人而知。
凤来路 新建工程,位于东莞运河的东侧,东莞文化广场的北侧。此次建设的凤来路主要是打通西正路与运河东二路联系,道路呈南北走向,起点接现状西正路,终点接现状运河东二路,双向四车道,红线宽 24.0m,城市支路,设计速度为 20km/h。
作为东莞商贸的千年原点,莞城的商业基因早已刻入城市肌理。市桥路与西正路依旧延续着百年商脉——老字号药材铺的柜台上,陈皮与当归的香气萦绕不散,隔壁新式茶饮店的电子屏正滚动着限量联名款。上世纪90年代崛起的东纵商圈,如今依旧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历史与潮流在此悄然对话。
日前,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维东赴莞城街道调研,先后前往运河创意公社、莞城粮食管理所和莞城中心小学分校,了解运河创意文化园区项目、莞城粮仓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教育扩容提质及开学防疫工作准备等情况,召开座谈会听取莞城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并给予肯定。
东莞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实现经济在万亿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在接受南方+专访时,莞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钊表示,《报告》充分体现了市委坚定高远的政治站位,真抓实干的担当精神,和推动发展的坚定决心,也为全市把握新机遇,谋划推动新一轮发展指明了路径、提供了遵循。
再过30天,东莞记忆项目再“上新”。历经1年6个月建设的东莞记忆首开区一期将在12月12日正式开放。东莞记忆城市更新项目于2023年6月动工,首开区建设内容涵盖了迎恩门、骑楼街、珊洲河等重要历史文化要素。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在东莞人的语境中,“去东莞”就是“去莞城”。东莞市莞城街道(简称“东莞莞城”)拥有1260多年的建城史,这里屹立有六百余年的西城楼、始建于清朝的可园,拥有民国时期的骑楼街,还有东莞最具特色的工业遗址之一……东莞城市发展的“原点”,它一度见证东莞的繁华与兴旺。
央广网东莞12月20日消息(记者罗世伟)“东莞记忆”首开区近日开放,老城区的骑楼下再度传来老东莞的故事,许多老年人在这里漫步,回忆起过往岁月。身为东莞人,周奶奶指着眼前的骑楼感慨:“我记得我年轻时,这里是一家海味店,现在变得更漂亮了。
“沿水走,过了桥,吃菱角,还有水蟑螂,治尿床。”莞城始于唐宋,繁盛至今,始终保持着自古以来的城市发展脉络。为重塑千年古城生命力,打造多元共生的活力引擎、宜居宜业宜游的历史街区典范,今年6月,“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开工。
谈起古城复兴,广州永庆坊、深圳南头古城等均具一定代表性。同样位于岭南地区,东莞莞城因水而生,随着东莞记忆首开区项目启动建设,这座千年老城正加速焕发新活力。“东莞故事会”之“我们的东莞记忆”系列活动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