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为进一步传承并发扬行知精神,探索“小先生制”在新时代的实践与创新,充分发挥“小先生”作用,助力“双减”课后服务升级,宝山区各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打造了极具本区特色的“申时校园”!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出自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的笔下。这句流传了近一个世纪的名言,承载着他一生的理想。 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评价他为“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将其誉为“万世师表”。
今天是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130周年诞辰,纵观陶行知的一生,对其形成生活教育理论与开展各种教育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一个重要群体:在陶行知开办学校期间遇到的先进学生党员,这个群体和江浙教育前辈群体、哥伦比亚大学师友群体一起,对陶行知的人生定位、价值取向、理论创新与实践追求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课堂?这个问题是伴随一线教师的灵魂之问,也是精进之问,更是初心之问。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新时期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出了新要求,项目式、跨学科融合学习等正悄然影响和改变着课堂,一场新的课堂革命扑面而来。
新重庆-重庆晨报 星期学院旧址、原国民参政大楼一瞥□胡平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创办的“晓庄师范”,在上海创办的“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在重庆创办的“育才学校”“社会大学”轰动全国,闻名遐迩。但是,如果说到他和李公朴先生在重庆创办的“星期学院”,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陌生。
轨交7号线是我上班必经的,每每经过行知站,一大批孩子都从我身边挤出去,他们多是要去行知学校上课的。今天是陶行知的130周年诞辰,“知行合一”成为许多人怀念他时必提的一点,但在此之外,这位先贤更打动我的是那句“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止于人民之幸福”!
陶行知1生平简介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名师反思录个人简介吴春来,现任广州市南沙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语文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曾为湖南省中学语文名师、永州市教研员、永州市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兼任高校客座教授。
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来源:【中国教育报】正如《陶行知教育名篇》序言中所批评的,我是“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陶行知说,“有时候,我们为学生做的事体越多,越是害学生”“问题自决得越多,则经验越丰富。若是别人代我解决问题,纵然暂时结束,经验却也被旁人拿去了”“人不能没有休息,但休息是人最险之时。